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沈周观物之生蔬果册真伪辨 作者:薛永年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3399

    沈周观物之生蔬果册真伪辨
    作者:薛永年
        海外私人藏传为沈周所作《观物之生蔬果册》,曾印行于香港出版的藏画集中,向被视为真迹。但仔细考察,发现此册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沈周《辛夷墨菜合装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相比较,可提高辨别真伪的见识。
    《观物之生蔬果册》(下简称《沈册》),纸本,共十开。每开高33.5厘米,长60厘米,分别画“辛夷”、“白菜”、“四瓜”、“茭藕”、“石榴荔枝”、“葡”、“荸荠毛栗”、“菱茄芋”、“萝卜管葱”和“鲜笋”。其中“辛夷”一开作没骨设色,余皆水墨绘成,似信笔写来,生动雅逸,与沈周蔬果作品颇相仿佛。每开下角均押朱文宽边"石田"一印,刻法拘板,与石田所用者有异。
    各开并有沈周友人吴宽行书题诗,或署“匏翁”,或不署款,但分别押吴宽一印,或为朱文“吴原博印”,或为白文“双井村人”,或为长方形朱文印“延陵”。末开“鲜笋”除题诗外另有一题曰:“舟行东昌道中,偶阅沈石田画册,取十纸各赋短句,聊以释闷耳。丁巳四月十八日。匏翁”。下押朱文“吴原博印”、白文“双井村人”两印。
    按丁巳为弘治十年(1497年),吴宽虚六十三岁,沈周年已七十有一。此前三年弘治甲寅(1949年)沈周曾作《观物之生写生册》十六开,亦作水墨,据自题乃生平得意之笔,迭经朱卧庵、李肇亨、高江村、清内府收藏,今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乃可靠真迹。两相参照,则觉《沈册》失于秀逸,不如《观物之生写生册》苍浑老辣。《沈册》吴宽题诗,虽与此际吴宽不甚经意之小行书不无近似之处,但偏于秀嫩,亦乏自然。诗后所押名号印更过于精整匠气。“延陵”为吴氏郡望,据此刊成之长方形印,不作引首而用于印款,尤觉不合常法,令人生疑。且“萝卜管葱”一开题诗曰:“玉杵削未春,金丝束成缭。和以翡翠茎,并作春盘科。”按诗律,“科”字应与“缭”字谐韵,而此处于韵不谐。查其诗意,“春盘科”亦难以索解,唯“春盘料”于意乃通,可知“科”为“料”之误。是否摹临复制时粗心所致?看来极有可能。
    《沈册》各开均押收藏印多方,合而观之,计有明文征明印两方:白文“文征明印”、朱文“衡山”。文彭印两方,朱文“文寿承氏”、白文“三桥居士”。项子京印三方:朱文“项墨林父秘笈之印”、白文“项墨林鉴赏印”、“退密”。清宫尔铎印一方:朱文“约斋鉴赏”。如不详辨印章,可知此册曾为文征明父子、项子京、宫尔铎递藏。但诸印刀法工整,如出一手,项子京各印印泥作暗紫色,油新而色薄,效果如水印,与常见者迥异,亦令人难信其真。
    《沈册》前有副页两开,隶书“观物之生”四字,款署“征明”,并押白文“文征明印”、朱文“惟庚寅吾以降”。隶书虽明人体格,但多败笔。册后亦有副页两开,依次有清翁方钢跋、明项子京购入题记、清钱樾观款。翁氏行书曰:“石田写生十幅,匏庵题在于巳,是宏治十年,时石田年七十一,匏庵六十三,官吏部侍郎时也。自识云,取十纸各赋短句。盖所藏沈画不止此,偶取此蔬果十幅咏之,亦犹信枘吏部园中草木诸题之笔,项墨林题不著岁月,其云购自文氏而册有三桥印,则墨林购此在文氏二承之后,是万历中年以后所书也。此册今归约斋司农,属为题签并系小诗于后。(诗略)嘉庆壬申冬十二月八十老人翁方钢。”引首押自文有边印“苏斋”,款下押白文印“翁方钢印”,朱文印“覃溪”。
    项子京题曰:“沈石田写生图,吴文定公题咏五言墨妙,项墨林清玩,用价佰金,购于文太史字。”下押葫芦形朱文印“子京”。右下角有项氏“见”字编号。钱樾题曰:“石田翁蔬果册,吴文定公线纸有题句,嘉善钱樾于嘉庆十九年中元观于药斋司农处并题。”下押朱文“钱樾之印”。
    以上三题所示收藏流传情况,与各开藏印相符。翁题“弘治”作“宏治”,显系避清乾隆帝“弘历”名讳,虽然书法笔体接近,翁题于貌似中倍觉软嫩,殊钦脱胎于欧阳询的严整充实;钱题误书“约斋”为“药斋”,仍可说明诸题似摹有所据,非凭空捏造者。
    然而,故宫博物院所藏《辛夷墨菜合装卷》(以下简称《沈卷》)却透露了《沈册》乃以摹本做伪的实证。《沈卷》实由两开纸本册页裱成,一为没骨设色“辛夷”,一为水墨“白菜”。各高35.2厘米,长59.7厘米,大小与《沈册》相仿。两相比对,不仅构图、赋形、色墨大为相似,而且吴宽之题诗亦略无少异。但《沈卷》气格老苍,画风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观物之生写生册》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沈周《卧物之生写生册》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沈周《卧游册》一致,所画水墨白菜,勾筋柔劲而不滞,点叶酒脱而浑穆,空间处理无意夸大近浓远淡。《沈册》之白菜,则用笔柔中少刚,以拖笔代中锋,少有赵同鲁称说沈周的用图片不过。点叶重复用笔,薄弱而伤神,尤少蕴藉之感。所画辛夷,《沈卷》发枝苍劲,点叶染花得“淡而厚”、“实而清”之妙,无意强调花瓣叶片之厚度与质感,也不呈现老枝与嫩枝的对比。《沈册》册发枝似劲而实拘,点染花叶刻意表现受西汉薰陶者重视的质量感,在老枝与嫩枝的描写上尤注意干湿苍柔之比照,似着力显示体物之精微。就画而言,已可看出前者出乎“随物赋形聊自适”的自由抒写,后者乃刻意求工摹仿复制前者的产物。
    认真对照《沈卷》与《沈册》吴宽题诗的书法,还不难窥见,前者一气贯穿,苍秀中见浑厚,虽牵丝使转处已成自家体貌,犹有渊源于苏轼的痕迹。后者则气脉不贯,用笔秀而乏苍,表现出不善藏锋的弱点。
    最引人注意之处,在于《沈卷》与《沈册》所押印章的极大差异。约而言之有三:其一是人头相同者印章不同,如沈周用印,在《沈卷》中为朱文“启南”;在《沈册》中则为宽边朱文“石田”。再如吴宽用印,在《沈卷》中为朱文“延陵来季子后”及朱文“原博”;在《沈册》中则为朱文“吴原博印”等,前文已述。又如项子京用印,在《沈卷》中为朱文“项元汴印”、朱文“墨林秘玩”、朱文“平生真赏”、朱文“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朱文“桃花源里人家”半印,朱文葫芦形“子京”半印,白文“子孙世昌”印;在《沈册》中则仅朱文“项墨林父秘笈之印”等三印,亦已述于前文。
    其二是《沈卷》虽只存两图,但较《沈册》十开多出若干明清藏家印记。在明代多出李肇亨两印:朱文“李肇亨”,朱文“檇李李氏鹤梦轩珍藏记”。在清代,宫尔铎除押“约斋”一印外,尚有朱文“额勒布号约斋”、白文“宫尔铎印”、朱文“宫氏农山鉴定”、白文“宫尔铎印”、朱文“宫氏复园平生真赏”、朱文“农山言事”。另有其它清至晚近藏家印多方,如安奎之朱文圆形“宝”字印、白文“安奎号五峰”、朱文“净香室秘玩”;翁方钢之朱文“苏斋墨缘”、吴荣光之朱文“可庵墨缘”,蔡友石之朱文“蔡友石平生真赏”、朱文“蔡友石书画记”;邓邦倩之白文“邓邦倩观”;姚坎之兼文印“姚坎曾观”等等。
    其三是,《沈卷》明清各家印风格有别,可看出时代特点。经查验皆真。而《沈册》诸印如出一手。合以上三点可知,《浓卷》诸印比较客观地呈现了流传过程,《沈册》诸印则是紧紧扣住翁方钢题跋中述及的几位藏家,略参《沈卷》印章而特地仿制的。
    综上所述,故宫博物院所藏《沈卷》,本是两开失群的册页,该册页亦当为十开,现藏两开以及已佚八开可信为真迹。海外所藏的《沈册》,则是其摹制品。摹制作伪的时间,就画法渗入西式写实作品观察表现方法而言,当在本世纪以来。虽然如此,由于海外《沈册》较忠实地保存了原作已佚八开的构图、艺术形象、笔墨框架与吴宽诗题,它对于寻找已佚的八开《沈卷》真迹及研究沈周的艺术仍有的一定参考价值。
    来源:摘自《收藏家》杂志  




    上一篇: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作者:常素霞  
    下一篇:读王海东先生[马家窑陶器鉴定研究]一书所感 作者:陈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