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2054 |
金农书画辨伪 |
作者:潘深亮 |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曲江外史等。他的字号很多,据笔者不全的统计,共有二十五个之众。 他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关于他的卒年,一说卒于乾隆二十储备年癸未(1763年),一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根据罗聘撰《冬心续集·后记》:“癸未秋,先生殁于扬州佛舍。”罗聘是金农入室弟子和代笔人,对先生的事了如指掌,所言应为忠实可靠。而《疑年三录》据《学福斋集》中“寿门遗集十种序”说他座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应为有误,且七十八岁未见有金农作品传世,故金农的卒年应为乾隆二十储备年癸未(1763年)。金农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丙辰(1735年)以布衣举鸿博不就,此时他四十九岁。他嗜奇好古,精于鉴别,收藏的金石文字达千卷之多。他好游览,中年后涉足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湖南、广东等地,饱览了祖国壮丽河山。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 《国朝画徵续录》说他“年五十余始从事于画”。刘九庵先生说他年六十始作画。他工诗文,善书法,喜画梅、竹、佛像、人物,间作山水,是"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书画的笔法特点 笔法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因为一个书画家在几十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笔法特点和习惯,如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特点,作伪者的短期内摹仿得天衣无缝是不可能的。即使摹得很好作品,也只有表面的形似,要达到神似是不可能的,金农的书画也是如此。为便于读者方便和理解,下文将书法和绘画分开进行论述。 金农的书法 概括起来,有两种面貌,一种为行楷书;一种为隶书,这两种书体、金农统称为“漆书”,实践是融楷、隶于一体变体书法。 前者(行楷)颇类龙门《郑长猷造像》、《爨宝子碑》,其用笔刁而粗,结体紧凑,字的体势侧斜。这种行楷书,就楷书而言,既无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而是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但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就隶书而言,这种行楷书,既含有隶书的用笔,但又无隶书的俏丽之姿。后者(隶书)以宗汉、魏为主,得力于《天发神谶碑》和龙门造像等刻石。 金农早年隶书,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约五十岁以后,金农才独创一种隶书的变体,即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自称为"漆书"的新书体,其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 这种新书体的书写时需将毛笔的笔锋截去,使之起笔方正,如扁刷刷成,转角处亦方硬如棱角,代表作品有《相鹤经轴》、《广陵旅舍之作屏》等。而作伪者缺乏这些知识,往往把金农的行楷和隶书写成粗俗、光滑,无变化的书体,无意中露出了破绽,使鉴定者有缝可袭。 金农的绘画 由于金农学识渊博,诗文、词赋、书法均造诣高深,故所作之画,下笔即不同凡俗,深受人们所喜爱。秦祖永《桐阴论画》评:“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确实,通观金农的画,笔法古朴,拙趣横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他“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计,先生即以为师。”(《金农画竹题记序》)。这就说明,金农画竹的目的不在于如何准确地描写竹的形态,而在于表现竹的清高拔俗,“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所以他画的竹,粗看笔法草草,不求形似,细看古朴稚拙,逸趣横生,脱尽画家习气。 金农喜画梅花,密萼繁枝,梅干不用又钩,而是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表现一种幽冷疏散的意境。他在故宫藏《梅花图轴》题诗中曰:“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先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他特别喜欢画寒梅,以表现一个“清”字,他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凌霜雪,节独完,我与君,共岁寒”(见《画梅题记》)。以表现他孤傲不阿的节志。 金农画佛像,有的点缀山石花木,奇柯异叶,有的则不画衬景,但不管有无点景,其佛像均画得安祥、庄严而生拙,他在《龙窠树下佛图》中云:“予画菩萨妙相,奇柯异叶,以状庄严,恍如佛光上下,隐见在方寸也。”他又说:“余年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此身虽属秽浊,然治清斋,每当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执笔敬写,极尽庄严,尚不叛乎昔贤遗法。世多善男子,愿一一品之,永充供养云。”(以上见《冬心画佛题记》),说明了他开始画佛的时间和原因。 金农的肖像人物画,生拙古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从表面看,显得十分外行,仔细琢磨,人物瞬间的神态、特征捕捉的很准确主动。比如故宫藏金农《自画像》,作著用简练的线条,寥寥数笔,描绘金农的生动、准确的形神。图中不同凡俗的五官,垂于脑后的发辫,异于凡人的仪表和极为稚拙的笔法,成功地表现了金农奇古怪僻的性格。画中自题“余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衣纹面相作一笔画,陆探微吾其师之。”说明了此画的特色和创作时间。 金农的山水人物画,构思新奇、含蓄,意境幽僻,笔法稚拙,设色淡雅、浓丽兼施,富有笔墨趣味。金农的花果画,吸收书法用笔之法,随意点染,秀逸天成,在轻盈萧酒中寓有沉厚顽强的意趣。 金农真伪、代笔书画风格 凡是金农亲笔画,大都生拙而秀韵天成;而代笔之作,大都比较工能精巧,至于那些纯属凭空仿造作品,绝大多数画风粗俗、板滞、光滑,漏洞较多。关于金农的代笔人,他考出来有罗聘、项均、陈彭、朱筠谷、杨某等,此文就不多谈了。 金农的印章 作者本人的钤印,是说明该作品是自己的亲笔的凭证,在没有作者本人署款的情况下,印章往往起决定作用。但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来的真印作伪,造成真伪杂糅的局面。此外印章还可以翻刻,因此印章只能是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金农的印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有五十余方,其中一小部分是印文雷同,但篆法、刀法和形状大小不同的印章,如“冬心先生”印有十方,“金农印信”有七方,“金吉金”印有五方,“寿门”印有四方,“金氏寿门”有三方,“金农之印”、“生于丁卯”各二方。此外,“寿”、“农”、“金氏八分”、“莲身居士”、“金农私印”、“洁樽论阔”、“金老丁”、“一日清闲二日仙”、“努力加餐饭”、“己卯以来之作”、“与林处士同邑”、“光风霁月”、“金氏寿门书画”、“金氏寿门”、“布衣三老”、“龙虎丁卯”、“苏伐罗吉苏伐罗”、“寿”“门”联珠印等各一方。 这些印章还是早晚的变化,如早年的印有“金农”、“金农印信”、“寿门”、“稽留山民”等,中晚年的印章有“百研翁”、“金老丁”、“己卯以来之作”、“金吉金”、“金吉金印”、“金氏寿门书画”等印。 还有一些表现他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思想的印章:如“一日清闲二日仙”、“努力加餐饭”、“洁樽论阔”等印。此外“布衣三老”是说自己布衣不仕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苏伐罗吉苏伐罗”印,是因为梵文的“金”字称“苏伐罗”,故刻此印。 再者一些眼力不错的收藏家的鉴藏印,对帮助我们鉴定也很有借鉴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金农的款识 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款和题跋,是借以说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名款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研究掌握好作者的名款,对搞好书画鉴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农的题款,除有一般清人署款的规律外,还有他独自的特色。金农学识渊博,文学修养水平很高,故他的署款,题诗文、词赋、画论为多见,亦善长题,“每画必有题记,一触即发。” “金农”二字款的“农”字则有五种不同的写法。四十至五十岁写的八分书(即隶书),笔法很婉转,五十岁以后,用笔挺硬而不柔和,但他所书的尺牍与上又有不同,比较随便、轻松。 此外,金农的字号比较多,据笔者统计,共有二十五个之众,如“心出家庵粥饭僧”、“仙坛扫花人”、“古泉”、“司农”、“冬心”、“吉金”、“百二砚田富翁”、“曲江外史”、“老丁”、“竹泉”、“昔耶居士”、“金牛”、“金牛湖上诗老”、“金二十六郎”、“金吉金”、“香铁”、“耻春翁”、“寿门”、“寿道士”、“稽留山民”、“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等。 金农的这些字号,还有早、晚的变化,金农早年的款,有金农、冬心、寿门、曲江外史等,金农中、晚年的款,有“稽田山民”、“昔耶居士”、“心出家庵粥饭僧”、“百二砚田富翁”,“耻春翁”,“冬心”,“心出家庵粥饭僧”,“心出家”,“庵粥饭僧”,还有“曲江外史”。(想了解一些金农字号的解释,请与我们联系) 以上就是关于金农书画辨伪一些知识,或者说依据,掌握了它,你的鉴定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但是光掌握这几把钥匙还不够,还要本着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多看实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来源:摘自《收藏家》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