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2044 |
赵之谦书画辨伪 |
作者:潘深亮 |
赵之谦(1829--1884),字(扌为)叔,号悲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已未(1859年)客杭州署,会试后为举人。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客京师,会礼部试,未售。据《行略》云:“及辛未榜后,遂呈请分发江西”。又据《海上墨林》记载:“通籍后官江西,历宰鄱阳、奉新、南城等县,颇著政绩”。由于他“悟彻书画合一之旨,求笔诀于古今人书”,“更推篆隶之意以作画”,“又通作字之法于篆刻”,故他在书法、绘画、诗文、篆刻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为我国的书画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近代“海派四杰”之一。正由于他在书画艺术上有崇高的威望,“人争宝贵”,一些唯利是图之人,伪赵之谦书画,以骗取钱财,层出不穷,造成鱼目混珠,真伪杂糅的局面,给我们今天收藏、研究赵之谦的书画带来很多困难,如何鉴别其真伪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赵之谦书画的笔墨章法 首先要掌握笔法,一个书画家,由于他执笔的方法不同,如高低、正侧、腕背的虚实,下笔时轻重缓急,行笔时正侧方圆,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和特点。同一个书画家,他的作品还有早中晚的变化,出现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但不管一个人一生中书画风格如何变化,总有他一贯规律可寻。一位画家几十年形成笔法习惯特点和规律,摹仿者在短期内要完全学会,是不可能的,即便像也只是表面的“形似”,到于他笔法的内在规律、气韵是学不到的,容易被人看出破绽。 赵之谦的书法早年学习颜真卿,用笔横轻竖重,刚劲不阿,自有一种拙趣。中晚年以后,为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推重北碑及“钩捺拒送,万毫齐力之法”的主张所悟,转而以北碑为师,并参用邓石如的隶书笔法及魏碑,故他的隶书似邓石如,楷书有隶书的味道。书风潇洒沉静。“得似欹反正之势,飞动翩翻之姿,古媚遒劲,别开生面”,从赵之谦传世书法的结体看,早年结体长些,晚年偏方些。用笔的直挑钩,早年锐些,转弯处角度要小一些,晚年钝些,转弯处角度要大一些。 赵之谦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善画花卉蔬果,间作人物和山水,但他从不画禽鸟。他的画,始师德林,据《枕经堂集》、《绘精鉴别,赵之谦未遇之,当从之学。其后竟讳境轩读画记》记载:“德林字群直,号砚香,姓阎氏,汉军旗人。官河南知府,盐运使,画工山水竹石,书法秦、汉、魏、齐篆、隶、真、草,以其笔法运入画境,浑朴苍茫。兼称所出,故世人知之者希。” 赵之谦的早年的画受德林的影响,以后才“更推篆隶之意以作画”(《海上墨林》),又从陈淳、扬州画派吸收营养,最后形成古茂沉雄,宽博淳厚,精气弥满的画风,他的人物画风格清新冷隽,与罗聘相仿,但传世极少。他的山水画也同样蕴涵篆隶金石的气质,作伪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伪作大都粗俗乏力,艺术水平也低于赵之谦,容易被人看出破绽,所以说,笔法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次是墨色。墨色和笔法不可分离,二者缺一不可,但书画家在运墨和运色上也有各自的习惯,赵之谦喜欢用重墨和大红大绿的重色,色彩繁复而绚丽,所作之画不仅有色与墨的交融,而且有冷与暖色调的变化。这些习惯和特点,也可为我们鉴定书画真伪提供一个旁证。 再其次,章法结构。不同的书画家有不同的构图习惯,赵之谦作的画构图充实,丰满而不拥塞,并以书法入画,而临摹品在结构的组成与行气的连贯性方面,容易出现松散,在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缺乏前呼后应,左顾右盼的连贯性,但用章法结构鉴定书画,必须把它与笔法、墨色诸因素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2.赵之谦的题款 一个书画家在自己作品上署名款或题跋,是借以表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它是书画鉴定重要依据。我国自宋代开始,在绘画作品上开始出现名款,但均题在画不显眼处和树干上。自元代以后,书画上的题款题诗越来越多,几乎达到了有画必题的地步,赵之谦也不例外。笔者搜集统计国内赵之谦传世作品,共有百余件,几乎每件都有题款或题记,即使没有的也钤有赵之谦的印章,但在这百余件作品中,有年款只有二十余件,而且时间都在三十一岁(1859年)到四十三岁(1872年)之间,四十四岁以后署有年款的作品只见到两件。 赵之谦的署款有早中晚的变化,早年的款有赵之谦、益甫、(扌为)叔、铁三、冷君、憨寮。中年(三十四岁以后)用的款有悲庵、悲翁,晚年的款有无闷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名款,对鉴定来说,只能断前而不能断后。比如说“悲庵”的款,是赵之谦三十四岁时因家中失火,造成家破人亡以后,才取这个号的,如果赵氏书画中署有“悲庵”款的话,就可以断定此件作品是三十四岁(1862年)或以后的作品。如有在三十四岁以前署“悲庵”款作品,就有作伪之嫌。而“赵之谦”三字款却贯穿他作品的始终,但其中的“谦”字,早年隶书味少一些,晚些时候隶书味浓一些,也多为平头款。此外款还有真伪问题,真款一般自然流畅,力透纸背;伪款一般呆板、凝滞而轻薄。 3.赵之谦的印章 一个书画家在作品中所钤印章,是说明作品是自己所作的凭证,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但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后人可以用前人留下的印章,造成画伪印真的局面,加之印章还有真伪的问题,所以印章只是书画鉴定辅助依据。如何考证该印是真还是假呢?这要从所钤印章、印质、篆文、刻法、印色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赵之谦的印章,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共有六十多方,如“赵”、“赵叔子”、“谦”、“之谦印记”、“赵之谦印”、“赵之谦”、“谦顿首上”、“之谦审定”、“之谦印信”、“益父”、“赵氏之谦”、“赵(扌为)叔”、“(扌为)叔”、“悲翁”、“(扌为)叔手校”、“赵氏(扌为)叔”、“二金(扌为)堂”、“赵益父”、“生后康成四日”、“不见是而无闷”、“臣之谦”、“赵孺卿”、“悲庵”、“会稽赵氏双勾本印记”、“二金(扌为)堂藏书”、“我欲不伤悲不得已”、“赵之谦同治纪元以后作”、“敬苟全性命”、“长陵旧学”、“(扌为)叔四十岁后作”、“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二金堂双钩两汉刻石之记”、“定光佛再世坠落娑(扌为)世界凡夫”、“为五斗米折腰”等印。这些印章,均是他自己刻的。他的篆刻,早年师法浙派,以切刀深刻,颇见锋颖。后由浙入皖。 篆刻规抚秦汉,印章古劲,遒丽迥绝。而翻刻的印章,大都呆板,有“火气”。此外赵之谦对盖印章方法和印泥很讲究。从传世作品看,所盖“赵之谦之印”(白文)、“赵之谦(白文)”、“之谦印信”(朱文)、“赵(扌为)叔”(白文)均钤在题字的下面或左边;赵之谦的印章不仅是我们书画辨伪重要依据,而且有些还记载了他生平和艺术主张。比如他有一方:“三十四岁家破人亡乃号悲庵”印,记录他一家在同治元年(1862年)遇到大火,女儿慧榛、妻子范*病故,财尽人亡的悲惨遭遇。又如他的一方“汉后隋前有此人”,说明他书法师法魏碑。他写的字,凡是学魏碑的,大多钤上此方印。此外,凡钤有“赵之谦同治纪元以后作”的印章,几乎都是三十四岁以后的作品。总之印章虽小,学问却很深。 |
来源:摘自《收藏家》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