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2197 |
康雍乾內廷書法概說 |
作者:. |
康雍乾三朝元老張照,在康熙時書法尚董,受到寵幸,到乾隆時有學趙,書法趨於精熟圓轉,被王文治稱為“多恐吳興畏後生”。曹秀先、于敏中、梁同書早年都受到董書影響,但基於乾隆對趙書的偏愛,他們均趨尊於乾隆左右,轉而沈湎於趙孟頫書法。王文治為乾隆庚辰探花,早年書學董其昌,繼而師法趙孟頫,骨格清纖、秀逸天成的書風,深得趙體神韻,乾隆南巡時見他所書錢塘僧寺碑,曾大加讚賞。 號稱“乾隆四大家”中的劉墉和永瑆,亦受趙書影響。劉墉官大政顯,但為其書名所掩,他的書法,用筆豐厚,結體肥潤,人們都認為出於顏董,其實劉墉初期是以官樣趙氏書體為根基的。如《松軒隨筆》所云:“劉文清書初從松雪入。”後來研究《淳化閣帖》,才一改前貌,形成貌豐骨勁,味厚神藏的書風。成親王永瑆,乾隆第十一子,早年承家學,自然仿效其父之書,加之收藏甚富,又能窺到內府翰墨,更使他博涉趙孟頫諸體書法。故《嘯亭雜錄》載:“少年工趙文敏”。可見皇族、子弟宗承家學,他後來廣獵諸書,兼工各體,但始終未能突破趙書圓潤秀發之軌。乾隆一朝,宗法趙書人數十分之多,英和、王杰等人都是忠實的追隨者。 康熙尚董、乾隆尚趙,在朝廷內外掀起大的波潮,而這一波潮的存在,竟佔去了清朝政府統治時期的一半歷程,可見官樣書法作用之大,影響之深。官樣書法的典型,則是“臣”字款書法。 “臣”字款書法是宮廷內部具有的一種特殊落款形式的書法。書法的形式、內容與宮外書法有所不同,是皇宮內廷特有的一種體式,是當時館閣及翰林院中的官僚擅寫的字體,因為字寫得拘謹、刻板而稱做“館閣體”。“館閣體”按各類辭書所講,是北宋沿用唐代的建制,設昭文、史、集館院三館,另增設秘閣、龍圖閣、天章閣,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明代將其職掌移歸翰林院。清代沿用,館閣中人常須應制作文章,其文體、書體皆力求典重工致。何人可以進入館閣、進入翰林院?首先,必經仕途,入官為臣。朱克敬《翰林儀品記》言:“國朝仕路,以科目為正。科目尤重翰林,卜相非翰林不與;大臣飾終必翰林乃得諡文;他官敘資,亦必先翰林。翰林入直兩書房(上書房職,授王子讀;南書房職,擬御纂筆劄)。及為講官,遷詹事府者,人尤貴之;其次主考、督學。……翰林官七品,甚卑,然為天子文學侍從,故儀制同於大臣。”“國朝仕路”為進賢之路,人人視之為正途,因此讀書、應試、入仕且是學子唯一本業,可謂“得之則榮,失之則辱”。其次,楷法不合格者,不能入翰林。清代中晚期,對龔自珍有這樣的記載:龔自珍於道光九年會試中式,殿試因楷法不及格,列三等,賜同進士出身,不入翰林。於道光十四年他有《幹祿新書序》一文,自言著《干祿新書》成,從論選筆、磨墨起言作小楷之法,以貽子孫。其內容論清代以小楷選士。可見進入館閣行列絕非易事。書法的好壞成為銓選人材的重要標準。 因此,書法冠以“臣”字顯然是爵位允許,既為皇帝的臣子,必然為皇帝書寫而稱臣。稱臣的書法作品多為附庸於皇帝,或迎合皇帝的歡心。其中有作為禮品贈送,諸如持送一些工藝品,工藝品的邊側題詩、刻字後落臣字款。裝飾點綴廷殿內牆、外牆的題詩,刻於牆壁。但落臣字款的宮廷書法大多為抄錄御製詩文,其形制包括手卷、立軸、冊頁,保存在故宮最多的則是小本冊頁。這些卷、軸、冊,質地考究,花紋多樣,金飾蠟箋,色彩亮麗,雍容華貴;冊頁多為粉顏色紙和黃顏色紙,彩勾花邊,並有界格。筆墨精良,書法墨色油亮,書於蠟箋紙頗有華貴之氣,而書於宣紙墨色烏黑濃重,書法格調單一,字跡烏黑,若書寫在蠟箋紙上光潔亮麗,沒有筆墨層次感;字體端正圓潤,大小一律。成為皇帝御用書體,也成為人們追求端莊、圓潤工穩、富麗的美感效果。《洪亮吉傳》言:“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乾隆中葉以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乾隆年間,詔命廷臣,繕寫抄錄《四庫全書》,眾多館閣之士,終日恭寫楷書長達十年。這一龐大的繕寫工作,可算館閣雲集,影響很大。實際上,館閣體書法的主要活動是在宮廷內部。在皇帝周圍活動的大臣,都以恭敬的方式服侍皇帝左右,並以謙和、謹慎的態度,表現著書法美的線條,皇宮內保存的“臣”字款書法中,幾乎看不到草書、隸書、章草諸楷體以外的的作品。只有楷體、行楷體,則一直維繫著宮廷書法的原貌,假若用楷書或行楷書的書體臨寫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諸書家的書法,其書法面貌變化再大,在宮廷生活的局限下,其字型仍然改變不了端方圓潤,字體大小千篇一律具有職業性內廷書法的格局。 館閣體發展成就可分為三點:第一,館閣體的最初是從科舉開始練就而來,書家功力很深。楷書是科仕的基本書體,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思想要求人們不斷進取,六藝中的“書”是進取中的一部分,無論文人、士大夫,還是官宦階層,其最初的文化學程,都是以楷書啟始的。明代豐坊曾歸納:“學書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館閣體的結構安排,線條粗細的變化,用墨的濃淡程度,都是長期練就的成果。第二,館閣體是書法發展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館閣體的存在,必然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體現了宮廷內部特有的一種端莊、工穩的嚴肅性,這就是宮廷書法美感的一種衡量方法。第三,館閣體在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實用效果。正如前面所講到的謄錄抄寫,墓誌、碑銘、經書以及公函的往來等等,其莊重性都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替代的。 此次展覽共展出九件書法,一件拓本。這九件書法作品代表了康雍乾三朝書法發展的大致情況,也代表了宮廷書法整體面貌。反映出上述談到康熙尚董,乾隆尚趙的兩種形體以及兩種書勢的相互轉換過程。從書法史的角度,這些“臣”字款的書法雖然不能代表整個清代社會書法發展的歷史,也無法與清代社會多姿多彩的書法相比較,但它畢竟伴隨著清代的昌盛,取得了輝煌業績,不愧為盛世書藝。 |
来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