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古代椅具品鉴摭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1884

    古代椅具品鉴摭谈
    作者:陈步一
        十九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物学也在上溯宋元金石学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学科架构基本完备,进而系统深入地针对各门类文物的鉴定、科技保护与修复、陈列展示乃至文博产业经营管理展开研究的专门学科。而最近二十年的成果尤为突出,其中对明清家具的研究成果可为明证。近来,学界又开始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比如对以硬木材料为主的宫廷官作家具和以软木为主的民间家具类别的划分,从立足对现有传世家具的工艺研究剖析,发展到借鉴唐宋以后各类绘画所记录的家具造型、相关文献著录与传世古代家具传承脉络研究渠道的拓展,开创了中国古代家具国际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人们研究、收藏古代家具文物的行为成为普遍的人文现象时,小文物大文化之功能便自然地进入到生活中来,文物文化深层的社会意义也得到了鲜活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欧亚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物艺术品研究、收藏蔚然成风,这是现代人对华夏文明逐渐认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自然传承的普遍规律。 
       由于时光流逝和材质本身的局限,许多古代木制器物现已无从得见了;所感欣慰的是,今人尚可凭借些许图像或残存物以及文献,对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作有益的尝试。而已有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得知,明代家具在继承前代样式和创作理念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如明式椅具便产生出具划时代的风格。

    明式椅具造型众多,可大致划分为以下类型:背板开透光靠背式、圈式、攻瑰式、宝座式、墩凳类等等,就连源出两宋的四出头官帽椅,在明代也不乏创新,造型上更加追求优美,设计上更趋于人性化、装饰化。而纵观古代各类椅具,不论有多少样式和手法上的翻新变化,其所追求的民族文化精神之美是永不改变的内在法则。因此,对古代尤其是明清椅具的具体品鉴,可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材质 
        现今存世的各类古代椅具,从材质上和数量上划分,软木制作大大多于硬木制品,我们称之为硬木的材质无非是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鸡翅木、铁力木、乌木等,而榉木、楠木、桦木、黄杨木、樟木、柞木、松、杉、楸、椴等俗称软木,民间家俱多见取用。宫廷中又以木胎雕漆、鹿角等稀奇材质椅具较为罕见。这些材质本身显示出独特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值得我们细心玩味。当然,后世收藏和品鉴, 若仅以材质论高下,而忽视其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显然又是极其功利和肤浅的。

    传承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家具发展过程中,椅具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份。它在表现民族精神、传承东方审美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明式椅具的简单功能和造型中,许多代表着华夏民族对幸福祥和向往的造型与纹饰表现得既具体又抽象,而写实与写意手法的结合,又恰恰与传统中国文人画的走向相一致,成为千百年来儒、道美学思想濡染下的独特艺术表征。其精炼的线形与独到的雕刻手法表现的各种吉祥纹饰的符号相结合,加之历史和时空年轮所赋予的特殊滋养,更为中国古代家具添加了古雅绝伦的东方审美情趣。而道家理念和儒家思想的博大底蕴,应是中国古代椅具和其它艺术品类的内在支撑。明式家具亦由此成为古代家具的经典,并成为当今世界椅具的审美典范之一。纵观近三十年来欧亚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国古代椅具屡屡创下的价值记录也是明证。

        从各类绘画、出土实物以及文献记载获知,宋元之前,古人多喜席地而坐,往往无所谓倚靠,偶有支撑不过一小木椽也;之后,由席地而垂足,坐姿和视线高度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椅具等家具样式的革新,明以后与今人坐卧几无异处。

        宋代,椅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曾一度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博大之美,与唐代相比少了许多雍华浪漫,多了几分儒家的质朴与理性,椅具型制一般较为硕大、简洁。至明代,这种审美原则在综合传承唐宋人旨趣的同时,尤其注重了各种生活化纹饰的装饰功能,朴素中不乏抒情色彩。从简单的线条装饰到平面上的凹凸反差,从古代青铜、玉器中的简单图样以及大自然生物中截取纹饰,以深浅不一的浮雕、漏雕手法,进行大胆细致的工艺刻划与革新。从传世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椅具、桌、凳、床、案无不以精致的工艺与颇具典雅的东方气质著称,成为中国古代家俱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清代,由于满汉文化与审美趋向的差异以及政治强权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家俱特征表现为:民族主流文化和审美受到了空前的压抑和肢解,那些原本透露着空灵、浪漫、典雅、博大而不乏祥和的精美纹饰被空洞的异化了,民族精神也随之弱化。不同区域和社会阶层的审美趋向也出现了裂变,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宫廷、官宦、商贾家具椅具的繁缛雕琢,表现得更为淋漓,就连带给炎黄子孙以无限祥和与骄傲的龙的形像,也给人们的视觉乃至心里上造成异样的惶恐。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极为拙劣突兀的造型和工艺制作,甚至在今人的品鉴过程中仍能感到那一历史的残酷。而同一时期偏远地区的民间家具,则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华夏主流文化的精神风貌,这也许可以看作为不亢不卑、坚强淳朴的民族个性使然。此类椅具多为软木材质,安徽、山西、浙江等区域多见。

         如果避开政权背景而主要从文化上来审视,民族主流文化和审美趋向仍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依据这一规律,就清代宫廷与官作椅具的造型和纹饰而言,表面上显示出的强硬政治力,又恰恰反映出满清政权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危机与不安。因此,这一时期刻划着龙纹等纹饰的椅具之美是生硬冰冷的,甚至不乏血腥味。而民间椅具反应出的则多为刻划简单动物、植物、几何纹等纹样,以祈求平安、多福等,其中也折射出审美情感的麻木与无耐。因此,此类椅具的造型和尺度较之明代以前,也多表现了草粗糙、随意不精。

    三、感悟:

        从视觉上欣赏中国古代椅具之美,进而认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你会品味到洞察古今的神秘快感,会从中得到某些启发,逐渐获得感悟这的确很有意趣。在今人的审美品格中,一种盲目浅薄和骄奢跋扈的张扬总是给人以虚妄和盲然,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审美风尚的衰落。古人主张的民族精神与行为准则早以被抛弃得无影无踪,注重追求人类文化共性的神圣之美被驱入无知者流,而欧化了的生活观念、文化糟泊和堕落贪婪的时风竟大得其势;于是,许多人坐在棱角分明、硬挺平板的古代椅具上就无法坐出安逸感来。时下,许多人豪于资财,在居室中购置陈列着样式各异的古代椅具或是名画古玩,无非是向友人眩耀自己的富储和雅饰罢了,至于形为上是否有儒雅风范就不得而知了。在交流欣赏古代椅具的同时,这一点是否值得说上一句半句呢?当然,笔者绝非主张所有的人,都必须正襟危坐在硬挺平板的古代样式的椅子上作沉思状,才算得上有品味、有风范。事实上,今天中国人或是别的什么人的屁股是坐在古代的椅子上还是现代的沙发上,压根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至于椅子的造型如何,是追求坐的稳妥、舒畅,还是好看、耐品,那就因人而异了,民主已渐渐深入人心,总不能强求吧!佛说:随缘。同道以为如何!

    来源:2005年元月二十三日于文博学院




    上一篇:古玉一般知识
    下一篇:康雍乾內廷書法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