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蓝瑛的画风与鉴定 作者:王小梅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2123

    蓝瑛,追求文人画风的职业画家,于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出生在明初浙派的发祥地杭州。画史记载他寿八十余,那么康熙三年(甲辰,1664)前后尚在。他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因晚年家居杭州城东,榜其所居为城曲茆堂,所以又以东郭老农为号。
       蓝瑛在步入成年直到晚年一直生活在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论和画风的强大影响之下。他从早年开始就仰慕文人的画传统,想要摆脱浙派画风的影响和职业画家的低贱地位。他不断学习文人画传统,走访江南的收藏家,遍临古代名家的作品。还与杭州当地的名士倡诗画会,与大量江南文人、画家交往。
       从尚存的蓝瑛作品和著隶中记载的大量作品的题跋上反映出他在江浙一带游历的足迹。他曾多次到过扬州、绍兴、嘉兴、镇江、吴兴、华亭等地。还常以杭州的西湖十景、吴山、黄鹤山、西溪,镇江的金焦二山、北固山,吴兴的苕溪以及扬州、嘉兴、绍兴附近的名胜为题材作画。
       蓝瑛的作品多数是在临仿古人笔黑、构图与气韵的基础上对江南实景进行写生,他的创作深受江南山水实景的影响。
       绘画风格演变的三个阶段
       关于蓝瑛师从何人学画,文献不见记载,只说他早年习山水摹唐宋元诸家,笔笔入古,而于子久究心尤力画从黄子久入门而醒悟焉,自晋唐两宋,无不精妙,临仿元人诸家,悉可乱真。蓝瑛的花鸟画则承继吴门画派的传统。职业画家身份使得蓝瑛在早年就受到了全面的专业训练,成为了一个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技法全面的画家。
       蓝瑛早、中期的作品临摹古人务求其似,晚年形成了雄奇苍老的独特风格。他一生的作品数量众多而且面貌多样。经统计,国内外现存蓝瑛作品近五百件。明清以来各种著录中收录了蓝瑛近五十件作品,现存十二件左右。蓝瑛的创作时间从二十三岁(呈给"吴门"花鸟画的承继者兼收藏家孙克弘的一幅《朱竹墨石图》卷,上海博物馆收藏。著录于清代庞元济所撰《虚斋名画录》)到七十六岁(1960年画《山阴道写生山水》轴,美国明德堂收藏)
       1.笔笔入古、风格细秀的早期画风蓝瑛二十几岁到五十岁期间的作品属于早期作品,风格秀润,以细笔设色画为主。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笔笔入古,摹仿古代各家的痕迹较为明显,以董源、巨然、米芾、元四家为主,对于黄公望更是究心尤力
       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的面貌基本是以中锋运笔,皴法以长披麻、解索皴为主,只有在数量不多的仿李唐的作品中才用浙派常用的斧劈皴。山石的画法润泽浑圆,没有过多的棱角,苔点圆润。树木的画法则是多种多样,体现了蓝瑛绘画技法的娴熟。
       在构图上,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感。这一时期的大量作品中都流露出黄公望和王蒙的痕迹。同时,也反映出他受董其昌等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家的影响很深。
       2.变化中的中年画风
       蓝瑛在五十岁(1634)左右时,画风开始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处于由早年中锋细笔向晚年侧锋粗笔的转变之中,呈现的是一种混和的面貌。中年的蓝瑛已经达到能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梁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的水平。中期作品的特点是能够自如地运用古代各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特色。在运笔上由中锋转向侧锋,笔法日益敏捷娴熟。线条、皴法趋向短、碎,山体的结构也出现了一种繁复堆叠、空间感明显减弱的倾向。晚年绘画中那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渐渐显露出来。
       蓝瑛以自己对各家绘画特色的见解,以中锋、侧锋交替运笔,用各种皴法、点苔法熟练地画出各种形态的山石、树木。以各家的典型构图,或高远或平远,或简或繁,现出一种笔墨苍劲、气势雄浑的境界。反映出蓝瑛在三十余年仿古绘画的实践中渐渐脱开单纯的临与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
       3.苍劲雄奇、自成一格的晚岁画风明朝灭亡时蓝瑛恰好六十岁,他与好友虽共有悲慨入山之盟,然而改朝换代对蓝瑛这样一个职业画家似乎没有太多的影响。入清以后,蓝瑛的绘画也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进入成熟期,完全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画风面貌,有人评其晚年画风绝似仲圭,复似启南。一语道出蓝瑛画风在渊源上与文人画的关系和晚岁苍劲雄浑的画风。
       从作品来看,这一时期主要以敏捷快速的粗笔山水为主,山石的轮廓线短小、破碎、躁动,以破笔点苔,以侧锋皴擦;树木的画法更加曲屈苍老和类型化;构图上也基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样式:巍峨雄伟的山体以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并繁复堆积,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且多偏向一侧,而于另一侧留出一定的空间,山顶突出。山间有飞瀑丛树,山脚以渔樵隐士、老树茅屋点缀。同时出现了山体的立轴画中纵向拉长,在手卷中则横向延伸的变形现象。晚年作品中没有了早期所保留的一定的空间感,代之以一种迫人的气势,无论是仿荆浩、董源还是仿黄公望,在风格、笔墨上已经没有差别,它们都已经化为蓝瑛的典型山水样式。
       蓝瑛善于营造一种苍茫雄奇、高古豪迈的意境。无论是高头大卷还是尺内由幅,都能以他独特的笔墨语汇传达出这种意境,这体现了蓝瑛对画面和笔墨极强的控制能力。蓝瑛晚年在杭州住所城曲茆堂画的《松岳高秋图》轴(绢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蓝瑛还善画冠以仿张僧繇笔意之名、极为绚烂亮丽的青绿山水画。《仿张僧繇山水图》轴(绢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中青绿山峰有白云缭绕、练瀑飞下,山上杂以红、绿、粉、白各种颜色的树木,山脚水边点缀朱草。整个画面精整工致、五彩缤纷、绚烂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山势于精致中见雄伟,树木在整齐有序中见笔力的苍劲老练,堪称是此类题作作品中的精品。需注意:刘度、蓝孟、蓝深等武林派画风的传人也都曾画过同样题材的作品,其精整的布局、绚烂的设色与蓝瑛的风格极为相似,只是笔力较弱,构图松散,没有蓝瑛作品中那种苍劲老练的气韵。
       蓝瑛的绘画在内容题材上多有雷同之处,缺少变化,但他在绘画的笔墨语汇上确实是一个集大成者。
       4.蓝瑛的署款和用印
       蓝瑛的创作时间很长,一生在作品上的署款和用印也很多,这也成为鉴定其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依据。
       蓝瑛在早期作品中的署款有:蓝瑛、虎林蓝瑛、钱塘(钱唐)蓝瑛、郭民蓝瑛、外民蓝瑛、西湖外史蓝瑛(四十五岁以后)、蝶圃蓝瑛等。
       中年作品中常用的署款有:蓝瑛、东郭老农蓝瑛(五十岁以后出现)、西湖外史蓝瑛、吴山农蓝瑛(五十五岁以后出现)、蝶叟蓝瑛(五十五岁以后)、蚊蝶蓝瑛、梦道人蓝瑛、万绿阿主者蓝瑛等。
       晚年作品中的署款有:蓝瑛、西湖外史蓝瑛、蝶道人蓝瑛、石人坞樵父蓝瑛(六十五岁前后)、石人樵者蓝瑛(六十五岁前后)、西湖山民()蓝瑛(七十岁前后)、研农蓝瑛(七十岁前后)、蝶庄(七十二岁)、山公蓝瑛(七十岁前后)、山民蓝瑛(七十前后)、石头陀蓝瑛(七十岁以后)、以坞头陀蓝瑛(七十岁以后)、石坞雪头陀蓝瑛(七十岁以后)等。
       在以上的这些名款中,有些只在某个时期出现过,如钱塘(钱唐)蓝瑛就是早年常用的名款。东郭老农是五十岁以后出现的名款。蝶叟蓝瑛是在五十五岁以后出现的名款。西湖山民石头陀等别号是在极晚年时才出现的。另外,蓝瑛作品中常见的作画处城曲茆堂是在他七十岁前后始出现的。而有些名款却延用了较长时间,如西湖外史这个别号就从四十几岁一直用到晚年。如果有些晚年才出现的名款出现在早年的作品中,那么这件作品一定有问题。
       《图绘宝鉴续集》中说蓝瑛书为八分,在他的作品中常可以看到以隶书题写画名,书风是典型的明末清初风格,题诗和落款多用行书。蓝瑛的很多绘画作品上都有他自题的诗文,说明蓝瑛有一定的诗文功底,并非象一般职业画家那样缺乏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蓝瑛的题款字体早晚变化与区别不大。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收录了五十方蓝瑛的印监。印文为:田叔、蓝瑛之印、田叔氏、蓝瑛、田叔父、蓝田叔、梦道人、蓝、瑛、飞云阁、烟芜亭等。前文提到《虚斋名画录》收录的《仿古山水》册十二开(上海博物馆)上还有蓝瑛私印等印。蓝瑛的印鉴对于鉴定其作品的真伪,也是很关键的。
       弄清蓝瑛的别号、款、印对于鉴定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主要还是以其画风为依据。
       5.武林画派传人与蓝瑛作品鉴定之关系蓝瑛所创的武林派画风在明末是独立的,虽然被人冠以浙派殿军之名却无浙派之实,其风格前所未有。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首先将蓝瑛定为武林派之首,虽然将其归入邪派狐禅之中,但也说明蓝瑛绘画风格可以自成一派。蓝派画风于明清之际在江浙一带影响很大,有一大批画家追随。
     出自武林画派的画家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蓝瑛的嫡传弟子,如早期的刘度、蓝孟等人。第二类是出自蓝瑛的嫡传弟子门下或模仿蓝瑛画风的职业画家。第三类是早年曾经出自蓝氏门下,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独立画风,如陈洪绶、禹之鼎。
       蓝瑛的嫡传弟子由于直接受蓝瑛影响,所以画风同蓝瑛本人很接近,有些甚至可以乱真。
       刘度(明末清初时人),字叔宪,浙江人,是蓝瑛的学生中最有名的一个,活动于明崇祯初年到清康熙初年。山水师蓝瑛,被人誉为能过蓝者,他的作品细密工致,极为精严,以摹宋人为主,画风接近蓝瑛早年风格。《山水楼阁图》册页(辽宁省博物馆)就是一幅构图精当、笔法细腻,接近蓝瑛早中期细笔风格的作品。
       蓝孟(明末清初时人),蓝瑛之子,字次公,一字亦舆。诸生,能习家法。山水规摹前人,惟云林、黄鹤,疏秀殆过其父”(徐沁《明画录》)。蓝孟活动于明崇祯初年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他的作品与其父相比,在笔法和结构上都显得松散,画风疏秀有余而苍劲不足,更多地体现了蓝瑛早期的绘画风格。蓝孟仿倪瓒、王蒙的作品则比蓝瑛更能体现元人的境界。
       蓝深(清代康熙年间人),蓝瑛之孙,蓝孟之子,字谢青,钱塘痒生。为人倜傥,颇有文采。画艺得祖父之传,画风错综变化,自得其巧。国内现存他的作品有十件左右。《垂钓图》轴(上海博物馆)反映出蓝深的画风属于仿蓝瑛早中年细笔山水一路,而比蓝瑛的山水更为错综繁复,笔致也更加的秀润。
       第二类蓝瑛画风传人是通过蓝瑛的嫡传弟子或临仿蓝瑛等间接途径来学习、摹仿蓝瑛画风的。
       蓝涛(清代康熙年间人),蓝瑛之孙,蓝孟之子,蓝深之弟。字雪萍,画史记载他善细致小景,树石画法有蓝孟风貌。蓝涛学画是从蓝孟入手,因此他的画风更接近蓝孟。国内现存他的作品有十二件左右。《销夏图》轴(上海博物馆)自题是仿王蒙的溪山清樾画法,其笔法繁密而灵活,风格清雅。
       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其他一些武林画派传人的作品或流传不多或已失传,不足以或无法从中比较与蓝瑛画风的差别,故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蓝瑛的一些早期弟子如刘度、蓝孟等人多学其早中期细笔一路的山水。后期弟子和孙辈则多学蓝瑛晚年粗笔一路的山水。那些并非亲炙于蓝瑛门下,而是通过刘度、蓝孟等人学习蓝瑛画风的画家则与蓝瑛本人的画风差距较大。蓝瑛画风的传人中没有人在笔墨技法上超过他,而在作品的结构上又都具有个人的特点,这也正是蓝瑛与其传派之间的差别。
       明中期以后,书画市场活跃,许多名家如文征明、董其昌等人,为声名所累不得不让弟子门人为其代笔,以应酬求画者。蓝瑛的晚年在江浙地区声誉很高,求画者一定也很多,由弟子为其代笔是极有可能的。代笔人应为画风较接近蓝瑛本人的蓝孟、刘度等人。另外,明末清初时还有一些模仿蓝氏画风的三、四流小画家,水平与蓝瑛相去甚远,其中有人为了牟利,也仿造蓝瑛的作品。所以流传下来的蓝瑛作品中存在着一些赝品。
       199511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古今书画赝品展中就有一幅名为《春山叠翠》的设色青绿山水立轴作品,题款为丙午春日……古希山叟蓝瑛。此画年款为丙午,蓝瑛一生中经历过两个丙午年,一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年二十二岁,此时当然不会自称古希山叟;另一个丙午年为康熙五年(1666),如果此时蓝瑛尚在人间时年应为八十二岁,倒是可称是古希山叟,因此通过年款判断此画当属于极晚年作品。但这幅作品笔法细弱,结构松散,树木、房屋的勾画过于刻意,所呈现的风格全无蓝瑛晚年的那种苍劲雄伟的气势,画上题款的字迹模糊而滞板,与蓝瑛的本款字迹相差很远。这幅作品应为清代中期以前蓝派画风追随者的仿造之作。
     收藏于各个博物馆和流传于民间的蓝瑛作品的数量很多,其中鱼目混珠者不在少数,故而只有真正弄清蓝瑛本人的画风特点,才能分清真伪,不为赝品所感。

                                                                                                                  来源:摘自《收藏家》杂志





    上一篇:苦禅老人的收藏与收藏观   作者:李燕 
    下一篇:齐白石书画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