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1-07-24 浏览量:4273 |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本世纪名满中外的杰出艺术家齐白石老人,他以毕生的笔耕墨耘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画幅,这次我们讲一下他的水族画情结与艺术成就。
多才多艺的齐白石,几乎无所不画,花鸟、山水、人物样样奇绝。其中的水族画,尤为精妙,虾、蟹、鱼、蛙、蝌蚪在老人的笔下,用富含吸水性的羊毫笔与落墨即化的生宣纸,以极为精简的笔墨,似写而工地表现这些生灵各不相同的活泼形态,恰到好处地显示了或坚硬或光滑或莹透的质感,传神地描写了它们的动人神情。
纵观整个绘画史中,历代画虾者极少,为什么呢?难画。它们像鱼一样,只有在水中才能显现生命的活力。那薄壳里躯体的半透明感,那繁多的长须和成排的小腿,每令古代绘画高手莫知所措,仅有钱选、沈周、八大山人、高其佩和郑板桥等少数人物偶尔为之,以即兴墨戏画虾,但谁也没有把水中的游虾画得像齐白石那样笔简神完、活灵活现。
白石画虾共有五次变法,初始阶段约在1910年-1916年,代表作是《水仙游虾》。造型简单,笔法师清代郑板桥,用墨用笔皆不成熟,为典型的清人传统画法。第一次与第二次变法较为接近,在1924年前后。虾的身体已具备流线型,有了游动感,触角六根,一般画虾的小腿较多,代表作有《鱼虾负剑》图,题曰:“余六十年来鱼虾之功夫若磨剑,心中不平事必无今日之多也”。第三次变法在1928年左右,这时画虾已注重表现虾的质感。尤其是虾头上的一笔浓墨,更加强了虾的半透明感,一对虾螯粗壮有力。为此,白石老人在六十六时题曰:“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浓淡,此三变也”。代表作有《芋虾图》,四次变法在30年代,虾的小腿简化为五根,这时已注重整幅画中每只虾的布局,巧妙安排芋虾之间的秩序关系。至四十年代,老人画虾第五次变化。这时画虾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表面看来画得惟妙惟肖,实际上却经过了大胆的剪裁和夸张,须和腿都删略了,眼睛由圆型变异为横线。这种出人意料的艺术加工,十分鲜明地强化了虾在运动中的突出特征,看似信手拈来,却包含着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实践。正是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才造成了他晚年的举重若轻,妙造自然。对此,他在一首诗中道出了深刻体会,诗曰:“若把流年换画禅,功夫深处自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
诚然,他的水族画之精妙绝伦,完全因为他不同寻常的功夫。但同样下功夫而缺乏感受的画家,却不一定具备白石对水乡生活的情有独钟,而缺少白石那种在记忆中保存的无尽乡情和赤子之心。幼年的白石家居湘潭杏子坞,坞边便是波光潋滟、鱼游虾跃的星斗塘。身在他乡的齐白石,像热爱星塘老屋一样的热爱与童年生活为伍的宠蛙、草虾、螃蟹和小鱼,热爱它们鲜活的生命。那种田园生活的情味,在白石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长久的怀念。他在题画中说:“友人尝谓余曰,画虾得似从何来?余曰,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不独得形似?”很清楚,白石的意思是形似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表达心与物游穷其变化的一份感动。当然要表现这份感动,也有赖于对水族习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精确把握。白石对所画诸物观察入微,为的是以创作规律驾驱自然规律,实现赖对象以代言的绘画创造,不失形似而不受形似局限,抒发心底的光明与感触。
他画虾如此,画鱼、蛙和蟹又何尝不然。遍观他的水族画,可以看到一种儿童的天真和纯朴的乡情溢于笔墨之外,童心与乡情又是异常紧密的纠结在一起。有这么一幅人所共知的作品,上画两根系着鱼饵的长丝,引得小鱼三五奔跃而来。画中提到:“小鱼都来!”画的是诱鱼上钩,却表达了钓鱼孩童内心的希冀与欢乐。其他如《芙蓉小鱼》体物的细微,也显然与田园生活的追忆不无联系,白石在画上的题诗,即表达了此情此景下的动人感受。诗曰:“池上诱芙蓉,倒影来水中。水中有双鱼,浪碎芙蓉影。”以他画鱼为例,有的完全是在歌颂自由的生活。像《雏鸡小鱼图》,画岸边窥饲的鸡雏,丝毫也奈何不得水中游鱼的自得其乐,画上进一步写诗说:“草野之狸,云天之鹤;水边雏鸡,其奈鱼何!”有的则深有所感地述说着和平与自由的失落。比如,三十年代他画的一幅《群鱼图》,描绘一群惊慌失措的小鱼,题诗则点破了独特的立意,诗曰:“满地家乡半罟师,偶随流水出浑池。沧波亦失清游地,群对无惊候几时!”大约同时,他还画过一幅《鱼虾图》,描写一条可怜的小鱼,避开了横行的螃蟹,却又面临被两条大鱼吞没的危险,其上有句云:“三百石印富翁齐璜无处投足时作。”不难看出,前者表达了失去家园温馨后的期待,后者则寄托了在弱肉强食的旧社会中无地立足的感叹。白石的水族画所以动人,大概除去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之外,主要是富于迁想妙得的寄托,是通过想与想象寄托了一个善良的老人的感情波澜,表达了他关乎世道人生的立意。
齐白石画蟹可称是独步古今画坛,物理、物情、物态三者具佳。他画蟹之所以成功,也是与他对螃蟹的观察、写生分不开的。在寄萍堂时,每当秋天,就在附近田中捉河蟹,肥的下酒,瘦的放在院里,以便仔细观察。在他移家到茹家冲后,曾在题画上写道:“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尝有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
白石老人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画蟹技法不断革新。其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画蟹为五十岁左右,将蟹壳表现为黑墨一团,不能表现壳的凹凸不平,也未画出足与钳的质感。大钳张开,眼睛似逗号。如五十五岁时《蟹》图即此时作品。老人画蟹第二阶段为六十至七十岁左右,蟹壳以数笔画出凹凸质感,长足大钳已十分生动,但缺乏空灵,大钳不张,两眼变为细长形。如他六十九岁、七十三岁所作《蟹》图即属此种类型。齐白石八十岁至九十岁左右,将蟹壳概括为三笔,仍能表现壳的质感。所画长足即有质感,又能表现出长足的细毛。老人说过:“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形神具见,非偶然可得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画蟹即是例证。之所以白石画蟹最终能超越古人,自成一格。得意时曾在题《蟹》时写到:“古今画蟹者神形俱似能有几人,非庵心圻于余,未足千古定评也。”
白石画蟹很多,但含义往往不同,有时他从菊黄蟹肥想到昔年故园承欢膝下,如今则“子欲养而亲不在”,充满乡愁地题诗说:“归梦难成寒夜永,黄茅堆子二亲遥,衰年强作无愁客,把酒吟诗对蟹螯。”有时则从螃蟹的横行无阻,联想到文章的天下无敌,在画上写道:“司马文章横行天下。”还有时在所画藻间横行的螃蟹上题着“草间偷活”,我看后久久不解,后来又读到另一首题画诗句才恍然大悟,这首诗说:“多难多忧尚昔生,草间一粥苦经营,诸君得画休低价,且待萍翁享太平。”原来草间偷活的不是横行一世的螃蟹,而是画面上并未出现的躲避恶势力的小鱼小虾,画家是以小鱼小虾的草间偷活而自喻的。人所共知,抗战期间白石在沦陷区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并非所述的苟且偷生,他这样公开的题画也说明善良而有正义感的老人自责之严。惟其严于律己,他才无所顾及的在所画横行的螃蟹上愤怒的题写:“看汝横行到几时!”
齐白石老人的水族画,可以说是他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以最高妙最动人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个永远挚爱着家园、永远祝颂着和平生活的质朴而纯真的老人的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