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品学声清——看青年学者陈步一的书画近作——作者:薛永年

来源: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1-08-08        浏览量:2637

          盛世收藏的火爆,促进了文物艺术品的流通,也造就了许多中青年的鉴藏高手。然而其中不少人,虽然有一定眼力,却不能动手创作,然而也有极少的例外,陈步一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得遇多位大师专家指点传授的文物鉴定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九人青年学者之一,还为培养文物鉴定人才,艰苦备尝地办起了我国第一所文物博物馆学院,而且在苦心孤诣办学的余暇,近年不时重提彤管,即兴挥毫,写心画,画心印,往往出手不同凡响地流露自己对独特人生的体悟,表现了一位学者型书画家的精神境界和远大抱负。 
          我认识陈步一在十多年前,那时收藏风气刚刚兴起,他早已从安徽师大美术系毕业,远道负笈来京,期望在故宫博物院学习文物鉴定。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委托我工作的中央美院开办书画鉴定研究生班,通过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造就新一代高级鉴定人才。他便在杨新先生的推荐下,考进了研究班,由一个美术青年变成了文物青年。攻读研究生期间,步一尊师重道,学习刻苦,理论联系实际,多处实地考察,对于“双胞胎”作伪的案例尤有突出见地。他用文言文写成的关于高风翰的硕士论文,不但对意见纷纭的学术问题发表了新见,而且表现出超出侪辈的古文化根底。
            此间,偶尔也遇见到他的国画作品,花鸟画似乎受扬州八怪影响较多,有件取法龚贤的山水长卷,丘壑浑成,笔遒墨润,传统功力的深厚不亚于专攻国画的研究生,表现了良好的临习能力。不过另一幅人马长卷有些例外,题材形象得之于敦煌壁画,但已试图探讨大笔头水墨与鲜明色彩的结合,在以现代感诠释敦煌壁画方面表现了积极的探索。这些作品,有的完成于入读研究生之前,有的创作于学习书画鉴定之后。那时候,步一正着力把握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从品味古人之迹到理解古人之心,在艺术品格笔墨语言和工具材料的联系中深入理解传统的精微奥妙,画得虽不多,在认识上却有了极大的突破。
           他获得书画鉴定硕士学位以后,便以少有的魄力开办起我国第一家文物学院,我也曾前往授课,只见他办学无比认真,苦心策划,积极排课,事必躬亲,教学上敢于创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不断扩大教学实物收藏,节衣缩食的建起了学院的文物陈列馆。他还聘请多位名家常年教授学员书画,也同学生一起画,一次他陪我看学生作业,有的已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我不免有所称赞,对此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就好像他自己得了奖一样。可是,我很少再看到他的书画作品,心里想,步一大概为了造就英才,不得已放弃了书画爱好,这对于确有书画才能的他来讲,未尝不是一个遗憾。
           令人高兴的是,他最近向我出示了部分书画近作,我惊异而兴奋地发现,他的近作在消化古人中显现了自我,花鸟和草书面目一新,进入了锥处囊中即将颖脱而出的境地。从事书画鉴定的前辈,无论启功、谢稚柳,还是徐邦达,不但是鉴定泰斗,而且是书画名家。我们这些已入老境的鉴定学者,即使能写能画的人,也越来越“有口能言手不随”。然而当今要使中国书画高视阔步地走向世界,必须认真继承传统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身份。要想发展书画鉴定之学,除去引入科技手段之外,从业者也有必要兼事艺术实践,把“眼学”奠立在心手眼一致上。所以我看到步一在双方面的互动精进,打心底感到学界和艺苑的后继有人。
           步一的近作,有国画,也有书法。国画有奇石,更多是花鸟。奇石创作于“非典”期间,画的是灵璧石,但如山之坚,如云之动,漏透瘦皱,似有生命。造型融会中西之法,体面结构刻画得深入细腻,笔苍墨厚由龚贤上追宋人,尤能结合题词把个人的情怀注入凝结了天地精华的奇石之中,小中见大地表现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深层感悟。他的花鸟画始于少年时代,初从八怪入手,复追八大、老莲、旁参吴吕硕、潘天寿,亦曾向敦煌壁画寻根。近年的作品,题材以鹰石鱼梅花为主,画法参照八大山人为多,但奇而简,肆而厚,既蕴蓄着磅礴的力量,又透露着超越的空灵。
           当代的学者画家,以香港的饶公创作力最盛,他往往以“六经注我”的形式,借古人的笔墨形象抒发研究画史的心得或个人的实际感受。步一也是如此,近年他在教学之余,深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每于夜深人静,提起画笔,把以画笔研究古人的艺术实践,当做心性修习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他青少年时代艰苦倍尝的经历与远大抱负,如今置身物欲横流环境中而选择教书育人净化精神的志向,都使他对八大、弘一这类奇才的艺术情有独钟。他深知优秀的书画作品不仅要新在面目,尤其要讲求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高境界高格调的内外统一,偶作书画也都以这种认识自醒。他的近作既力求深入古人堂奥,又力避平庸,特别重视一个“写”字,每以禽鸟代言,在物我两忘中抒写心曲,时而复加题跋,表现出同辈少有的综合学养与不俗格调,开始形成着有别于古人的视觉特色,一是筑基于西画造型能力的夸张变形,画鹰最为明显。二是水墨点笔与飞白干笔的结合,源于八大而比八大更重视燥润对比,三是墨笔与重色的结合,强烈程度有过缶庐。不能说每幅画都已完美无缺,但表现出的确是非凡的势头。
           他的书法近作有行书,有隶书,但多为草书。据说由于家中老人的重视,他学习书法比学画更早,楷书始学颜真卿,后转唐人写经,也临袭过二爨和《天发神讖》,近年又钟情于钟繇。行书从陆柬之《文赋》入手,写过《兰亭序》,特别是褚遂良临的兰亭,对王铎也下过功夫,近年尤喜怀素和元人中的鲜于枢、杨维桢。近年又旁及宋克。隶书开始学张迁和鲜于璜,近年醉心于伊秉绶、何绍基。草书则以孙过庭《书谱》筑基,由衷喜爱林散之的墨韵如画。99年中央美院之后的全部时间,他几乎都投身文博教育,虽然临池的实践变少,但读帖从未停顿,且收藏过手真迹精品日多,对书法艺术精微奥妙的领悟与日俱增。在原来的基础上,在教学相长中得到学术与人生综合学养的提高,现今他的书法也有了令许多所谓大家级人物汗颜的振撼力。
           从近年的作品看,他的行书出入于兰亭、褚遂良和王铎,轻灵者婀娜随意举重若轻,遒雅者精气内涵蕴蓄风流,尤得用腕行笔之妙。他的隶书得益于张迁和伊秉绶,最能发挥伊秉绶结体的天骨开张,用笔的以简驭繁,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象而又不失文雅从容。如果说他的行书和隶书表现出浓厚传统的功力和开掘内美的格调,那么他的草书则既植根传统,又伐毛洗髓,初步形成了超逸空灵的自家体貌,恪守法度而别出新意,银钩铁画而变化万千,跃动中不乏静气,虚灵中一片神行,和悦如阵阵清风,悠远似满地月明。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他在草书上的飞跃,我开始以为得益于林散之,但经过交谈,才发现那是融会贯通的结果,他凭着综合学养跃入了由技进道的殿堂,参透了审美境界与艺术格调真谛。他虽然在书法上广取博收,但最最佩服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书法的天马行空神采飞扬,佛学高僧李叔同书法的平淡静穆月印千江,当代草圣林散之书法的简约蕴蓄空灵飞动。他说,林散之的草书,结构似乎率意,笔圆而意方,能在干笔淡墨中表现了细腻的情感,实际得益于向黄宾虹学画,把黄氏对宋画精微抒情的理解在书法中表现出来了。我想这正是陈步一对书画相通的独到见解。唯其如此,他才在自己的草书中写出了新意。
           从步一的近期书画可以看出,这位倾心于培养文物鉴定人才的年轻学者,似乎无意以书画家的面目名世,书画只是他深入研究传统的功课,只是他抒发感情个性寄托审美理想的手段。然而,生活的阅历,综合的学养,特别是儒佛两家思想在他内心的交替与互补,孕育了他心向往之的精神境界。其中的一面是拒绝平庸地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为文博学子播散阳光,另一面则是以艺术净化灵魂,超越应该有所不为的污浊与烦扰。惟其如此,他的书画艺术也流露出不满足于形式新异而刻意于内在精神开掘的长处。十多年前,我曾经忝列陈步一诸师的行列,对他的全面飞跃和进步甚感欣慰。不过,正像他自己的估价一样,虽然目前已迈开了创作道路上的关键一步,但还有很多想法没有付诸笔墨,他的艺术还有待更高目标的完善,祝愿发挥治学、从教与书画的互动互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加惊人的成绩。

                                                                                                            2006.3 





    上一篇:与时俱进 博物崇文 ——  陈步一校长及文博学子访谈录
    下一篇:齐白石水族画赏析(第一讲)  作者:薛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