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雅昌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1-08-23 浏览量:5482 |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育之育不在形式和分数,而在心育,而在于优良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与传承。”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和中国的大学而言,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否跟上世界大学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她是否能够将最优秀的人类文明,通过教育激活开去,能否以“当下的方式”再创中国之辉煌……
陈步一
安徽籍的北方人。自少年起至今主要围绕由书画艺术创作到对各类文化遗存的研究,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古书画鉴定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期间但任中央美院研究生会主席。近十年来颇为关注文化遗产学、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建设与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是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的创始人,现任北京文博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步一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物学校
文/大光
文物教育:真正有说服力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次结识陈步一是为了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专题的约稿,之前,仅是耳闻他与启功、徐邦达、薛永年等老一辈专家有着非同寻常的师生之谊,然而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他和他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物学院。通过阅读校刊知道他从1998年就开始筹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物学院:“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次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不足三十名学生。他从设计规划教学课程,到延聘了数以百计的文博届专家来校任教,他自己更是身兼校长、教务长、老师于一身,那一年他三十一岁。
时光荏苒,十二年来,陈步一和他的学生共同坚守着在他们看来重于生命的文物文化阵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探索民族文物学教育,以小文物大文化的认知高度,身体力行的传承文物文化精髓。这是真正有说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手段,依托文物文化的魅力,进而是继承和开拓民族文物学教育的活力。陈步一的教育目标在今天不只是一幅画、一所古宅院被保护下来了,而是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被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和行为保护下来。
2006年冬的一天,当我再次进入文物学院的时候,看见院子里的树枝飘舞在凛冽的寒风之中,三五块奇石并不起眼地挺立在不大的校园中,在冬寒下裸露着大自然的神工;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学子们的笑脸和橱窗里的文物在走廊的深处熠熠发光,能感觉到学生远没有所谓的国家大学里的学生多,而文物却随处都是,最后我在一间被文物和书籍包围的办公室中找到了此间的主人——陈步一校长。
这一次的交谈,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他作为这所学院的创始人不仅是因为他有能力,他有人格魅力,而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践行使命的强烈意识,当然更因为——
他给予自己人生的是不二的选择。
也许只是因为,他曾在一次与启功先生的交谈时,回答了启老“学了书画和文物鉴定之后的打算”的问题时,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有可能的话,我想办一所文物学校,让更多热爱文物文化的人有机会一道学习。”无疑,这个回答得到了启老最诚挚的赞许。
无论如何,今天的这一切正是他此生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也许只因为,他是陈步一。
热血与忧患,睿智与抉择:为中国文物学教育开创第一生面
1997年,对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古书画鉴定专业九名硕士研究生之一的青年文物学者陈步一来说,去国家某院所做一名文物学者,要保存自己是很容易的,要想致富也相对简单,要保存好中国文物学这一坛好酒也相对坦然,但要为中国文化念好文物学教育这本“经”,却成了他生命中绝知恭行的唯一使命。
1998年,陈步一毅然的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机遇,他迎难而上了。
但他根本没想到办学会那么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民办教育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毁灭性打击后,重新作为婴幼儿被市场接生,而接受市场风雨的洗礼,直接出生在“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一出生其命运就为上述悖论所揭示。直接扛起破解这一重大悖论使命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民办大学教育,还有中国的成人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
陈步一结合文物学业两界的现状,试图走出一条新的教育之路,用小文物大文化的认知理念,立足“辉煌的民族文化”到“优秀的教育师资”、“精良的教学设施”和“拳拳爱国之心”直到培育出“卓越的钻石人才”的创教理念。并通过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继续实现造福家庭,继而造福社会的美好愿望。他强调因材施教,招生和教学教学绝不能走形式,教育的成败更不在于人多楼高……他走的是完全不同于国办和一般民营大学靠多招学生多收学费的路子。她每年只招收几十名学生,而校舍却大的足以容纳数百人,他把理论课以外的教学场地不计回报的创办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实验室、展厅……;很显然,这样他是亏本的,事实上他每年从文物投资中先用这些实物充实教学,而后回流市场,再用利润投入教学之需。现在他每年至少要有贰佰万元以上投入补贴到人才教学的亏空中去。陈步一创办的北京文博学院已有数以千计的毕业生早以遍布在时下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以及相关的文博岗位上,以毕业的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二十一岁,最大的六十七岁。许多当年的文博学子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优秀拍卖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有的创建了自己的文物公司,从境外投资回购了大量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有的在国内著名拍卖企业中做到了企业副总经理的优秀业绩。学生中还有不少是父子两代都在文博学习过的,还有鲜为人知的文博届专家们的亲属也都纷纷进入北京文博学习深造;毕业生的待遇也由当年毕业生年薪几万到往届毕业生年薪百万元以上。可以想见北京文博十二年来的教学成果早以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肯定,而北京文博的未来发展也必然日新月异,影响深远。
勇气与传承:他毅然的接过弘扬中国文脉的传令棒
陈步一说:“文物教育是塑造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灵魂教育,要依托五千年民族文化,发挥北京乃至国际文博教育资源优势,依据国家和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走特色教育之路。启功先生曾为北师大撰写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校训,其实,这又何止是北师大一所大学的校训!本人提出培育‘钻石人才’,一是针对教育风气时弊,二是表明文博之使命职责和志存高远的决心,是用这四个字作为检验文博一切教育行为的准则;中华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那么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学子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迫切的需要更多的、更优质的、真正培育出爱家、兴国的钻石人才学校。”
在事实面前,语言是苍白的,在历史记忆中,高尚和低级的人比比皆是,对于陈步一和他倾尽心力创办的北京文博学校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他和他的学生们早已用十多年的行动证明了一切。从陈步一数十年身体力行的作为中,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