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谭云龙与郑板桥伪作 作者:崔胜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19        浏览量:2509

    谭云龙与郑板桥伪作
    作者:崔胜利
        据考证谭云龙应生于乾二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潘深亮对谭云龙与郑板桥作了深入介绍与分析并得出了几点结论:1.确定"竹石图"作于乾隆五十八年癸丑,谭氏七十一岁。2.名取乐谭子犹是郑板桥的代笔人。3.郑板桥传世作品中画的不点苔,画兰不画蕙为真迹,否则为谭子犹伪作。
    ....根据郑板桥生平简历,他在潍县时谭云龙还没有出生。郑板桥离开人世时谭也不过三、四岁,而且潍县、扬州之间相距千里,所以谭云龙从未见过郑板桥,更谈不上为其代笔了。
    ....关于画石不点苔的作品多,点苔的少,但绝不是从不点苔,郑板桥与陈馥合作画石时,郑家画石,陈馥点苔,并没有说郑个人画石也绝不点苔;其次,在郑板桥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画兰又画蕙,画石也点苔的。如《扬州八怪画集》中一件《竹棘丛兰图》就有兰也有蕙。另一件《竹石扇面》图中画石也点苔。也从未听说有人因此面对这两件作品的真伪提出疑义;再次,谭云龙一生仿郑板桥的作品,除了他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人也仿郑板桥,估计不止三五人,也不知他们的作品有没有画石点苔,画兰画蕙者。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谭、郑书画,差别还是不难发现的。
    一. 郑板桥是一位集文学、艺术人品修养为一身的文人。在其作品中,无处不体现一种书 之气,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深邃浑厚,质朴纯真,同时又有无限才华从石缝、竹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一融及 使被其感染而回味无穷。谭云龙的学识远比郑板桥差,其书画给人的印象显得很单薄、平淡,从这一点讲他从来没有学过。
    二. 郑板桥的字,从隶书中来又掺以行书,自称"六分半"书,用笔刚健有劲,行笔顿挫抑仰,节奏感强,结体自然,布局妥当,如乱石铺街美在其中。谭云龙的字虽学板桥,切很娴熟,只是过于平淡圆滑,笔力太弱,缺少内在的气韵。
    三. 郑板桥画石,立多卧少,皆以中锋勾勒轮廓,石之棱角方正,纹理则以淡墨稍加横扫,立体感很强。谭云龙画石,多用侧峰,棱角尖利,皴擦过于繁琐,切常用色渲染力度较差。 
    四. 郑板桥画竹,主干挺拔,体现其笔力之刚劲,竹叶用隶书之法,矫健飞动,而且组合有致,或"个"字,或"介"字,每组都用交叉叶,从结合中求变化,极有气势,谭云龙画竹很少有粗干大竹,多为丛竹、幼竹、竹叶笔力软弱,组合单一,变化不多,总有一种小家自气。
    五. 此上是对谭云龙与郑板桥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请诸方家指正。
    来源:文博学院  




    上一篇:铜镜的仿古作伪 作者:程长新
    下一篇:明代女画家作品及其真伪问题 作者:李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