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薛永年 发布时间:2015-03-17 浏览量:873 |
品学声清——看青年学者陈步一的书画近作
——作者:薛永年
盛世收藏的火爆,促进了文物艺术品的流通,也造就了许多中青年的鉴藏高手。然而其中不少人,虽然有一定眼力,却不能动手创作,然而也有极少的例外,陈步一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得遇多位大师专家指点传授的文物鉴定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九人青年学者之一,还为培养文物鉴定人才,艰苦备尝地办起了我国第一所文物博物馆学院,而且在苦心孤诣办学的余暇,近年不时重提彤管,即兴挥毫,写心画,画心印,往往出手不同凡响地流露自己对独特人生的体悟,表现了一位学者型书画家的精神境界和远大抱负。
当代的学者画家,以香港的饶公创作力最盛,他往往以“六经注我”的形式,借古人的笔墨形象抒发研究画史的心得或个人的实际感受。步一也是如此,近年他在教学之余,深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每于夜深人静,提起画笔,把以画笔研究古人的艺术实践,当做心性修习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他青少年时代艰苦倍尝的经历与远大抱负,如今置身物欲横流环境中而选择教书育人净化精神的志向,都使他对八大、弘一这类奇才的艺术情有独钟。他深知优秀的书画作品不仅要新在面目,尤其要讲求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高境界高格调的内外统一,偶作书画也都以这种认识自醒。他的近作既力求深入古人堂奥,又力避平庸,特别重视一个“写”字,每以禽鸟代言,在物我两忘中抒写心曲,时而复加题跋,表现出同辈少有的综合学养与不俗格调,开始形成着有别于古人的视觉特色,一是筑基于西画造型能力的夸张变形,画鹰最为明显。二是水墨点笔与飞白干笔的结合,源于八大而比八大更重视燥润对比,三是墨笔与重色的结合,强烈程度有过缶庐。不能说每幅画都已完美无缺,但表现出的确是非凡的势头。
他的书法近作有行书,有隶书,但多为草书。他学习书法比学画更早,楷书始学颜真卿,后转唐人写经,也临袭过二爨和《天发神讖》,近年又钟情于钟繇。行书从陆柬之《文赋》入手,写过《兰亭序》,特别是褚遂良临的兰亭,对王铎也下过功夫,近年尤喜怀素和元人中的鲜于枢、杨维桢。近年又旁及宋克。隶书开始学张迁和鲜于璜,近年醉心于伊秉绶、何绍基。草书则以孙过庭《书谱》筑基,由衷喜爱林散之的墨韵如画。99年中央美院之后的全部时间,他几乎都投身文博教育,虽然临池的实践变少,但读帖从未停顿,且收藏过手真迹精品日多,对书法艺术精微奥妙的领悟与日俱增。在原来的基础上,在教学相长中得到学术与人生综合学养的提高,现今他的书法也有了令许多所谓大家级人物汗颜的振撼力。
从步一的近期书画可以看出,这位倾心于培养文物鉴定人才的年轻学者,似乎无意以书画家的面目名世,书画只是他深入研究传统的功课,只是他抒发感情个性寄托审美理想的手段。然而,生活的阅历,综合的学养,特别是儒佛两家思想在他内心的交替与互补,孕育了他心向往之的精神境界。其中的一面是拒绝平庸地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为文博学子播散阳光,另一面则是以艺术净化灵魂,超越应该有所不为的污浊与烦扰。惟其如此,他的书画艺术也流露出不满足于形式新异而刻意于内在精神开掘的长处。十多年前,我曾经忝列陈步一诸师的行列,对他的全面飞跃和进步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