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北京文博学院文房杂项鉴定大课堂——印泥的制造与鉴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5-04-18        浏览量:744


      2015年4月13日下午,北京文博学院特邀西泠印社“西泠印泥”非物质文化遗产印泥制作工艺唯一传承人曹勤先生应邀与我院开讲,为同学们揭开了千百年来古法印泥制造及鉴别的奥秘。


    曹勤先生为文博学子讲课


    曹勤先生是中国国家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的金石篆刻大师茅大容先生的独传弟子,他对印泥研究数十载,所掌握的西泠印泥的制作工艺,现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泥专题讲课现场


    印泥及其文化是中华书画篆刻文化的点睛之作。曹先生说:“在外行人看来极其平常的印泥,在西泠印社传统制作上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制造工艺,无论是材料或是工艺以及制造手法等均讲究至极。上好的印泥要历经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获得,配方的比例、干湿度的掌握极其重要。历史上凡优质印泥,无不质地细腻、丰厚沉着,所钤印记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看上去似有立体堆积感,触之则有细微起伏线感,能历经千百次触摸而不掉色。七八张连续钤落下去,不失真不粘毛,亦不铺边堆角。好印泥有助于在纸上充分还原印面的刀法与章法,以最大程度地呈现篆刻之美,并极大的丰富和张显了书画艺术的创意格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泥制作工艺传承人曹勤先生为文博学子讲课


    曹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印泥的不同之处


    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钤印


    同学们认真听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泥制作工艺传承人曹勤先生为文博学子讲课



    高档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细分为豆瓣砂、镜面砂、光明砂等诸多种类。曹老师讲述了印泥的发展历程,先辈们用各种方式探究制作印泥最好的方法及各地制作印泥的植物原材料。本次讲座事先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除了讲授关于印泥原料及相关工艺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更让学生体验观察了各种印泥原料样本,包括晶体结构各异的朱砂原矿、野生艾草及种植艾草、不同工艺下制作的艾绒等等。课间,曹老师也始终忙着与求知若渴的学生们进行了指感和交流,授知与精微。



    曹老师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


    曹老师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


    同学们认真区分各种印泥的好坏之处


    同学们认真区分各种印泥的好坏之处


    此后,文博课堂又伴随着饶有趣味的实验体验步入高潮。曹先生或将各个产地和各种质量的印泥进行速冻,或将所钤印蜕点燃,让学生观察余留灰烬,进行直观的分析判断,以丰富多样的教学经验和形式带领学生对印泥的文化与艺术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最后,曹先生以古法墨拓边款的教学演示,在同学们感叹知识的收获与喜悦中圆满结束。


    课间曹老师回答学生问题



    课间曹老师回答学生问题



    同学们认真听讲






    上一篇:文博掠影——文物鉴定课堂
    下一篇:北京文博建校16周年 ——永远的文博人回顾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