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北京文博课堂——杨再同教授「山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5-12-04        浏览量:1251

    资深教师,长期山水画教育教学杨再同教授担任山水课程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 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本来山水画发展到明中页,已较为开放,画派纷争是主要特色。这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表现。在四起的画派中,主要可分为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和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张宏为代表的吴派后劲。约自万历至崇祯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回归自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他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满清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影响于董氏画理,呈明时院体的临摹之风,把对传统士者笔墨的理解达于致极,迎合了清庭政治文化追求,左右了后市百年格局。清朝初期与四王的艺术观点相悖的画家很多,敢于创新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敢于出来开宗立派的却寥寥无几。

      当时在满清贵族统治画坛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提倡山水画创新的革命领袖石涛。这位前明遗逸托寄空门,以愤世刺时的精神突破窠臼,以自由、个性为艺术的标的,他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实践,向四王院体发起了挑战。石涛的意义在于他的生命运动观、整体气势观、节奏韵律观、重心比衬观和笔墨张力观,加之三教一理的高深学养,文士情怀可谓见石涛面又见一峰。正由于石涛用极富抗争的生命之笔,开拓了自写性灵、姿态新奇的颇具视觉刺激和意境感召的大写意形式法则,他的影响自清初而入今,是几代人的楷模。


     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南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也说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 董巨。惠崇和赵令穰的小景,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 。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南派早期画家中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画家王维,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在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 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画家如黄宾虹、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他们更多的重视笔墨,即对线的运用,讲究古法用笔,对笔墨的变化,更重视作者自身对笔墨的掌控,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奇美自然景色。                    

     




    上一篇:北京文博课堂—— 谢迎春教授「古筝」
    下一篇:北京文博课堂——崔巍教授「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