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舍笔墨无以谈气韵”访北京文博学院“古代山水绘画”课程教师杨在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6-04-23        浏览量:1440


    “笔墨相得气韵生,笔墨无通则丘壑其奈何。今人舍笔墨而事丘壑,吾即见其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中,墨如稿灰,笔如败絮,甚无谓也。”——龚贤



          

        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初进教室时,杨老师正在激昂的和学生强调皴法和线条的运用,花白的头发,却依然精神矍铄。那时他在给同学们分析中国画中点、线的使用技法。学生不时的提问,间或在杨老师的讲解中陷入沉思,又恍然大悟。

         杨在同,字为一,号山阳馆主、石屋主人等,曾随陶仲珩、梅纯一、刘继雨诸先生学习书画,后随任启华先生主攻山水。在绘画观念上,信奉传统.因循法度,敢于创新,新从旧出。注重艺术的多方修为,以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为艺术宗旨。多年潜心于书屋,沉浸于墨池,笔墨渐精。所画山水,笔法纯熟,意境清远:所画毛驴,浓淡相适,意趣横生。借着课间,笔者和杨老师聊了几句。


     

    杨在同老师

    (北京文博学院=Q    杨在同=A)

    Q:杨老师您好,众所周知,文博学院以书画鉴定为主,为什么要设置古代山水画绘画这门课程?

    A:书画鉴定知识是全面的,但必须从基本技法开始,只有懂得基本的技法技巧才能领悟古人的绘画,特别是在构造、笔墨、以及意境方面。古人常说:“皴法不备,何以共济事。”把皴法掌握好,才能会欣赏,才能将鉴定做好。上升到意境方面,没有基本技巧的掌握的话,一切将都是空谈。

    Q:那您是遵循怎样一个脉络去授课的呢?

    A:当然以古代山水画为主,但不同于一般学校,关于这点我和陈院长也交流过。一般学校是先宋元后明清,而我们是先明清后宋元。因为到明清时期,一些技法皴法已经很完备了,尤其是《芥子园画传》的出现,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里面大部分内容是从宋元的经验中继承来的,并把一些复杂的图给简单化、程式化,树是树,山是山,石是石,很便于领悟。


    Q:刚刚在听您的课,发现您反复强调皴,点,线的使用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A:学生经常容易忽视最基本的知识,表面上领悟,一旦落到实践中就出错,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学生必须反复的磨炼,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理论,反反复复的去掌握。咱们的课程主要也是学习技法,先技后艺,艺术是永远建立在技法基础之上的。

    Q:既然学生现在主要学习山水画,山水画从元季四家的艺术高峰到董其昌的集大成,现在所临摹的龚贤(金陵八家),您觉得所谓的“气韵思景笔墨”,在学生摹古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哪一块?

    A:仍然是笔墨技法!还谈不到气韵。在学习笔墨的基础之上再去学习一些构造、意境,否则对于“气韵生动”是无法理解的。不要说学生们,就连一些专家对于“气韵”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也很难理解,没有具体标准,是个十分抽象的定义,往往凭感觉,在现实中难以明确指出,更靠近精神层面。



    Q:也就是说学习阶段还是要把技法练纯熟再去追求更高的精神方面。

    A:对,对。这些高境界都是在熟练基础上产生的,否则是不起作用的,以为平时听几个讲座,讲气韵,讲境,讲禅意,这都是浮在表面上的,没有扎进去的,说到底,这些东西都是产生在熟练的技法里的。

    Q:那您觉得学生如何才能快速的掌握这些呢?

    A:大量的练!和书法一样。否则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日后搞鉴定,更容易进入误区。

    Q:这里的误区是指?

    A:没有深入技法里去研究,忽略最基本的东西,浮在词语上,术语上,夸夸其谈,也就谈不到境界。现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认识不到基础的重要,这才是最可怕的。我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的让他们提高认识,深入到细节里,让他们感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细节上来,他们这个年纪往往怕做小事,殊不知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来的。

     

    杨老师在课堂上

    正如龚贤在《课徒画稿》中提到:"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又如其在《自藏山水图轴》题到:“丘壑者非先事也,今人惟事丘壑,付笔墨于不讲,犹之乎陈列鼎俎,不问皆自前代来也。”在龚贤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笔尽笔法墨求墨气,墨气中能见笔法,笔法中又有墨气。”


    Q:清代龚贤讲究的是墨气,要求层层积染。而宋代李成又标榜“惜墨如金”。显然艺术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那么您对与古代山水画的笔墨用法有着怎样的见解呢?

    A:笔墨其实有着极高的境界,宋元以前并没有明确的被提出来,仅仅提到了骨法用笔,还没有讲到书法用笔,直到元代的赵孟頫才提出“书画同源”,这是对骨法用笔的进一步丰富,笔法变了,墨法也随之改变。不同时代不同特点,就像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宋元和明清似乎是两个阶段,实际上还是继承发展的。有人将其断裂开看,认为宋元的东西很精致,更有舆论说书画发展终究超不过宋元,这是不对的。明清在笔墨技巧与发挥上都是非常超前的,是比宋元更进一步的。仅仅在构造方面,是明清山水所忽略的,达不到不等于说没宋元好,重视了笔墨则必须忽略其它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同时兼顾的话艺术性必将削弱。事物总要有个好的发展方向,笔墨是没有止境的。像宋元时期,构造是非常精致饱满的,常见满构图,这很容易画成匠气,直到赵孟頫和董其昌,这两大改变山水画历程的人物出现,使笔墨能够独立。往往有同学不理解什么是笔墨独立,这就需要从基本技法开始,慢慢将笔墨理解成一个境界问题。用笔用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要真正领悟其中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Q:那您觉得学生在吸收到这些后,在画作的反映上有哪些起色?

    A:只讲理论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课堂上都是结合老师做示范,在实践中帮助她去理解技法。


     


    Q:那他们分段临摹完之后的画面处理呢?

    A:老师是要指导他们整体调整的,告诉他们往那个方向去把控。虽然对着原画,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要往哪个方向使劲的,还是要进一步强调,包括作示范。还是希望他们可以深入到基础上去,避免浮躁。

    Q:这也是初学者身上常见的问题,在强调技法后,尤其是对于有一些绘画基本功的人来讲,在古代书画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要放在哪个方向也就是说要往哪个方向上使劲呢?

    A:更进一步就是与技法相联系的更高层次,比如说构图,布局,雅与俗,名作的欣赏等等,使认识能够提高,能看懂画。仅通过技法训练能不能看懂画,这很难说,要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技法上的积累和认识上的积累。分段临摹多注意技巧和理论,整体接起来看,就要涉及更多原图中的构图知识,和其他艺术成就方面的造诣,最主要的是对着图,看看整体的构造问题,气势问题,看看气韵生动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对于整体把握有个初步认识。



    Q:对于搞鉴定的人来说,真正的艺术创作技法在自己的鉴定工作中占有几成分量?

    A:五到六成吧。因为古人的书画有所成就,第一步就是指技法上的成熟,由此入手,就能鉴定出古人书画的一个关键问题——技艺纯熟问题,作假作伪都涉及技法问题,它有技法特点,也有时代特点,有一些是难点,比如说偶然效果的出现,这是没有一定的时间和领悟则认识不到的。所以掌握了创作技法才可更好地对作品做出判断,然后再谈其它的,像年月日的考证,印章的考证等等这些辅助的佐证。所以说技法问题是鉴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该要占到一半以上。造型对于任何艺术鉴定来说都是必修课,造型绘画使学生能够具备对于色彩、用笔用墨技法,传统意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体验,这对于任何艺术相关学科都是有帮助的。


    北京文博学院


    咨询电话:010- 6475 9148 / 010- 6475 914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西路南湖渠西里北京文博学院  

     您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北京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这山还是那山吗?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题目
    下一篇:首期文博家庭“尚雅”生活系列研修体验课程在北京文博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