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文博名师讲堂快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6-05-15        浏览量:859


    2016510日、11日下午,文博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黄海涛先生在北京文博学院名师课堂上,分别就中华砚史流变轨迹对国内当下香文化的认识两个主题展讲座。


    黄海涛,字孟玄,号开悟堂主人、悟尘居士,河南杞县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北京中华香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东方翰典文化艺术馆馆长。在二十多年的砚藏生涯中,收藏古砚逾千方,涵盖中华研史的各个时期,在多家专业鉴藏类杂志和《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相继发表文章多篇,出版有砚学专著《开悟堂聊砚》。黄海涛先生在对中华砚文化、中华传统香文化的脚踏实地的研究中,提炼出独到见解。其海量藏品与丰硕的理论成果,填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诸多方面的学术空白。




    既论砚台的起源与流变,黄先生首先给出了精炼的总结——砚萌于史前,兴于秦汉,盛于隋唐,卓越于宋元,弘扬于明,精繁于清。继而娓娓分述自诞生以来,砚台材质和形态随着时代更替发展、递变的过程,以及王公贵族、文人名士赏砚藏砚的轶事典故。

           砚台,作为直接参与书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其发展的主流轨迹与书画的要求和墨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然而,对砚史和砚文化的理解却不止于对书画的因循依托。南唐即有后主李煜设砚官、宋有米芾装癫索砚于徽宗、明有项子京藏砚不胜数、清有乾隆钦定编纂《西清砚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亦是有名的砚痴⋯⋯砚台在雏萌之初,以研磨器形式存在之时,使用的皆为具有下意识美的自然石块,多用于宗教、祭祀和首领权饰,已然成了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的演化进程鲜明地反映在了砚台的流变轨迹之中。所谓汉器在上、唐器在家、宋器在心。汉砚着重体现着神风、雄风;唐砚饱含着绚风、民风;以抄手砚和只履砚为代表的宋官砚,恰恰蕴藏着时代特有的文风与幽风。要正确认识流传数千年的中华砚文化,终须从高于工艺与背景文化的层面着眼。



           

    黄海涛先生认为:中华传统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从最初焚香祭祀、驱瘟避疫,在5000年的香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养礼、养心、养生的三大用香体系。

           当今中国大陆的香文化主流是从日本回流或从台湾回归的,表现在对养心香文化的展示和追求上。台湾回归的香文化以刘良佑为代表的文人养心香文化,突出传承宋明文人在书房中的参香悟道。日本香文化以养生、养礼为主,自七八世纪,中国香文化随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回国至今,中日香文化的原理、结构、体系演化出了巨大的差异。日本赛香会尽管用组香,但也属于封闭式单品,只以鼻吸纳,不同于中华传统香文化开放式的全身吸纳。




           中华传统香文化博大精深,根据香材、香具的不同,香的分类繁复多样。从执香到燃香,乃至上香,无处不遵仪轨。黄先生强调,沉香虽是众香之首,却远不能代表整个香文化。就目前国内的香文化现状来看,传播香的自然属性、商业属性的居多,而在传承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文化属性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多年以来,黄先生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孜孜耕耘。本次持续二天的两场精彩讲座,使得文博学子在充分认知中华古砚文化与中华正统香文化方面又有了可喜的提升。




    北京文博学院


    咨询电话:010- 6475 9148 / 010- 6475 914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西路南湖渠西里北京文博学院  

     您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北京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陈步一:清代康雍乾三帝的最爱
    下一篇:这山还是那山吗?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