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405 406 408 409 407 210 211

文博学院期末作业《白描人物》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博        发布时间:2016-06-30        浏览量:1290




    临摹《送子天王图》

    作者:张胜(2015级少年班)

    指导老师:孟旸




    唐 吴道子(传)(宋摹本) 《送子天王图》 纸本 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白描人物画是北京文博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古代人物画部分的基础课,是单纯以墨线来勾勒物象,而不施色彩。认知并熟练地驾驭毛笔、纸绢、墨的运用对鉴定古代书画,分析时代与个人风格尤为重要。

     

    白描既可以作为绘画成品的底稿,即粉本,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唐代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壁画的记载,有的是单独的“描”,有的先“描”后“成”,“描”即指还未上色的壁画。

     

    白描人物画虽然不施色彩,但对“形”和“线条”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在历代画家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绘画原则。这正是文博学院教学中所强调的,也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以形写神

     

    白描人物画强调“以形写神”,对象的“神”是表达的中心。东晋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古人认为,画以人最难画,因为人有“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表现对象的“神”,又要创造种种“不二之画法”,由此可见,并不是一件易事。历代优秀的白描大师,对人物的“神”均有精确的把握,让观者见神灵,而生敬畏,见鬼怪,而生惧恐,见贤哲,而生肃慕。他们通过描绘微妙的表情及动作,来表现对象的个性与思想。



     

    北宋 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34.6×20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维摩演教图》传为北宋李公麟所绘,内容是装病在家的维摩诘向奉佛祖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宣讲大乘教义的场面。画家把维摩诘的深思慧心、文殊菩萨的心悦诚服、众随从的专注静听均表达得淋漓尽致。此画也是古今研习画者所必读必修。

    局部:


    维摩诘



    文殊菩萨








    悟对通神

     

    一幅画是一个整体,除了局部的精妙,还要注意整体关系。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到:“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这里的“悟对通神”指的是一幅画中,人物与其他人、其他物的关系,人物有呼应的对象,才会不呆板凝滞,才会有“神”。



     

    北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44.3×580cm


    《朝元仙仗图》为北宋武宗元所绘,内容为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场面。勇猛的天将、文雅的玉女,威严的大神,每个人都具有富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在队伍的前进过程中,人物顾盼回望、相互呼应,既表现了人物的灵动,也使得整个画面成为紧凑的有机整体。

    局部:









    意气用笔

     

    这里的意气指技与意的高度统一。《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曾观将军裴旻舞剑而画艺大进,可见,白描的线条需要一种存在于书法和舞蹈中的气势。张彦远说:“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做也。”他很推崇吴道子,称他为“画圣”,认为吴道子的画是真画,因为“意存笔先”,“见其生气”。这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即对“生命力”的表现。




    唐 吴道子(传)(宋摹本) 《送子天王图》 纸本 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现存的《送子天王图》传为吴道子所画,宋人摹本。作品中用笔的飞动以及线条所蕴藏的力量感均表现了画家和绘画对象的蓬勃生命力。

    局部:






     

    十八描


    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线条有轻重、缓急、长短、浓淡、干湿、方圆、虚实、疏密等变化。历代画家对线条的实践和创新,在明清时期被总结为“十八描”,当然这些技法不仅运用于人物画,同样可以运用于花鸟画。



    十八描之行云流水描

    白描人物画,不仅是中国画重要的基础训练,也是学习中国古代绘画鉴定的必修课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上一篇:国际著名学者、权威书画鉴定家薛永年先生莅临北京文博学院指导教学
    下一篇:珐琅首饰工艺课程招生简章